— 1 —
不變的是場景。
有人說,高效學習拼體力、拼智力、拼方法、拼自律,對,這些都對,但是在戴維看來,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“場景”。
場景和學習這個動作本身一樣重要。
關于學習場景,你了解多少?
讓我們回到原始社會,看看原始人怎么學習的。
原始人的學習場景有四種,營火、水源、洞穴、生活。
我們一個一個來看。
1)營火,聽故事的地方。
夜幕降臨,辛勤打獵結束了。原始人回到部落,吃飽喝足點起火堆,大家圍坐在篝火旁聽老人家講故事。
部落的長者,他們擁有知識,擁有權威,他們講述神話故事來解釋世間萬物為什么存在,他們講自己如何制服猛獸,去哪兒找食物,等等。
所以,營火,也就是篝火,是聽故事的地方,聽知識權威者講述。
對應到今天的學習場景,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,學生們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。
羅振宇的啟發俱樂部這個場景,也叫篝火。
講故事這個場景非常重要,有用的故事教會人生存,有趣的故事讓人們記住,然后口口相傳,一代一代向后傳遞。
2)水源,對話發生頻繁的場所。
人類生存離不開水,和尚也需要打水喝。
于是,原始人中每天派一小隊人,去森林深處尋找水源。這群人肩負著重要使命,他們相互信任,一路上交流討論,一路探索去完成使命。
這個過程,是學習。
水源對應到今天,就是同齡人在社交中相互學習的場所,比如,辦公室的茶水間,復印機旁邊、餐廳、學校的走廊過道操場,等等。
在這兒,大家通過對話來學習。
這個場景的優點是,學習成果的不可預測性,得到意外的收獲。
你不知道別人會聊什么,但你可以肯定的是,大家通過對話碰撞,會產生很多新奇的想法。
這是在營火場景中無法獲得的。
但在設計水源場景時有一個難點,是它受限于規模。
營火場景里,老師講課底下可以坐著上百名聽眾,而水源場景里,真正能夠參與對話討論的人數,往往不會超過4個。
— 2 —
善用學習場景,才能更有效地學習。
如果營火是演講陳述的場所,水源是展開對話的場所,那洞穴就是對知識進行認知建構的場所。
我們接著來看洞穴和生活。
3)洞穴,反思式學習的場所。
當一個原始人躺在洞穴深處,閉上眼,周圍一片漆黑,他在想什么?明天上哪兒打獵呢?找水的路上,有什么吃的可以采集?
這是原始人自己和自己交流對話、反思的場景,通過自我引導來獨立完成知識的內化,這個過程依然是學習。
今天,我們可以借助外部資源,比如書、網站信息等來學習,但還是得通過獨立思考來消化。
1752年出版的一本牛頓傳記,是根據對牛頓的采訪整理成書的,書中說:
晚餐后,天氣暖和,我們去花園喝茶,花園里的蘋果樹撒下片片蔭涼……他跟我說,在他發現萬有引力的那天,也和今天的情境差不多。當時他也是坐在樹下,正沉浸在思考之中,蘋果突然掉下來。他心想,為什么蘋果總是垂直掉落下來呢?
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可能是科學史上著 名的故事之一,但這一偉大的發現,就產生于洞穴場景。
洞穴,學會獨立思考,反躬自省,反身自問。
留出給自己的洞穴時間,把知識內化。
4)生活,在構造中學習。
我們怎么知道我們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呢?
聽起來很繞,很哲學,但這就需要我們把前三個場景中獲得的各種靈感,放置在生活中,去反復檢驗。這也是學習。
學習有效的方式,就是親自動手。
戴維在書中說,他曾經帶過一個機器人研習班,班上有一名五年級學生,她制作了一個裝置,想直接用飲料吸管來支撐這個裝置。
但這個裝置比較重,直接壓垮了幾根吸管。
于是戴維建議她,把吸管彎曲成長方形,然后用膠帶把首尾連接起來,再試試看效果怎樣。
實踐結果,長方形也不穩定。
接著戴維又建議她,把吸管彎曲成三角形,再試試看。
結果實驗很成功,三角形非常穩定。
這個實驗讓學生豁然開朗,她一下子記起來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她每天都會見到形形色色的三角形結構,比如橋梁的桁架結構,照相機的三腳架等等。
她告訴戴維,她回想起來,其實數學課上老師有講過三角形的穩定性,但她幾乎忘光了。
而這次,當她為自己的機器人制作過一次三角形腿時,恐怕她很難再忘記了。這就是實踐的力量。
上學時很多物理化學實驗,聽老師講100遍可能都不理解,但自己動手做一遍實驗就明白了。
生活,將學習帶到實踐中去。
從原始社會到今天,學習不變的,就是場景。
善用學習場景,才能更有效地學習。
— 3 —
不是老師不會教,而是教學環境不合理。
善用學習場景,還需要會設計環境。
以學校為例,教學環境就非常重要。
戴維說,不是老師不會教,而是教學環境不合理。
在他的孩童時代,學校給人的感覺很壓抑,就像個長方形的盒子,里面隔成一間間大小、形狀相同的教室,每間教室再配上毫無舒適感的課桌椅。墻壁上裝飾單調,教室正前方是一塊大黑板,老師就站在黑板前講課。
這樣的場景,導致學習過程很無聊。
而童年恰恰應該是一個充滿探索的快樂階段,要在玩耍中不斷去發現。
后來長大后,他開始反思,他孩童時代學校設計的不合理之處。
理想的課堂是什么樣子?
書中寫到,有一位閱讀指導老師,心中的理想課堂是這樣的:
我想要一間特殊的閱覽室,正中間鋪一塊軟墊,放上一些漂亮舒適的抱枕,讓那些喜歡躺著看書的孩子們盡情躺著閱讀。
左邊掛一些蛋形吊椅,這是專為那些喜歡閱讀時擁有一方自己安靜小天地的孩子準備的。閱讀室的其他地方則安排有桌椅、計算機、書柜和一個壁爐,之所以想有壁爐,是因為我們這里冬天很冷。
我還希望在閱讀室有一間自己的小閣樓,這樣我就能單獨輔導某個學生,而不會影響班上其他同學。在我的理想教室里,不希望在教室正前方設計一張自己的講桌。
這位老師心中的理想教室,把營火、水源、洞穴場景融合在一起了。
有學者提出,“為什么學校不能像迪斯尼樂園一樣令人興奮呢?”
所以說,問題的根源不一定在于老師,而在學校設計上。
當代人的學習似乎很可憐,在教室里排排坐,好像變成了營火這一個場景,這是大多數學校的普遍現狀。
我們的教學系統似乎也過分依賴老師的演示、講解,講故事的模式被逐漸強化,實驗課和實操課的機會變少。
但是,我們要知道,這不是學習的全部。
想改變這個狀況,可以嘗試重新設計教室的布局,重新配置教學設施,融合四種場景。
教學的關鍵目標,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。
通過改變學習環境,通過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設置難度合適的挑戰,能讓人進入心流狀態,更加高效學習。
— 4 —
重新想象學習場景。
積極上進的我們,作為終身學習者,我們要探索每一個場景。
在今天科學技術的加持下,如何升級場景,讓場景更具學習力?
戴維給出了很多把技術和場景結合在一起的方法,在他看來,技術會讓場景本身更具學習力。
比如,在營火場景中,可以通過短視頻來激發學習力。
“中世紀晚期摩爾人的世界史課”,一聽到中世紀,和摩爾人這兩個詞,你什么感覺?是不是感覺內容會有點枯燥。
老師如果一上來就講歷史、時間人物地點事件,應該會很無趣。
戴維的建議是,可以做一個短視頻,放幾張中世紀葡萄牙教堂的照片,加上一些背景音樂。
然后從小問題開始,為什么在那個時期教堂明明是禱告的地方,樣子卻設計成堡壘式的結構呢?你們覺得奇怪嗎?
接著,讓孩子們分組研究,整理出材料,講給其他同學聽。
感興趣、加上自己花時間研究,這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。
比如,在水源場景中,通過社交工具、線上辦公軟件,實現合作式學習。
今天線上開會討論、線上協作辦公已經越來越普遍了,也有為師生提供在教室中使用的社交網絡平臺。
優質水源不能只是單向交流。
再比如,在洞穴場景中,用編程思維構建認知。
戴維說,編程軟件是一個特別好的技術工具,既可以用于水源場景中的共同協作,又可以用于在洞穴場景中,培養個人獨立思考的意識。
兒童,就已經可以開始用Logo語言編寫東西了,比如,在屏幕上繪制一個正方形。
如果他編寫的程序不能運行,他肯定要去思考哪兒出問題了,找出bug,不斷修正。
這正是學習的關鍵,在不斷嘗試和思考中,飛速成長。
還有,在生活場景中,用3D打印機、機器人技術深度交互學習。
自己動手設計游戲、做仿真機器人、機械臂、3D打印,這些技術應用在生活中,大程度地開發了大家的動手能力,在實踐中真正學到東西。
戴維說他開始思考,能不能建立一個技術加持的學習環境,將4大學習場景極為和諧地整合到一起,讓學生在參與某個特定項目時,能夠在4大學習場景中輕松切換、高效學習。
抱著這種想法,他觀察了包括迪斯尼樂園在內的許多虛擬體驗空間。
經過持久的努力,他認為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對學生而言堪稱很好的空間——教學全息甲板。
這個技術概念,是出現在科幻電影《星際迷航》中,有一集《瓶中船》就是用沉浸式虛擬世界作為背景,里面所有物體都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,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場景,比如維多利亞時代的起居室、海盜船等。
這樣的全息甲板有一大特征,那就是能夠讓人對虛擬物體產生真實觸感。
當然,這還是想象中的場景,戴維把它叫做“可重置的沉浸式學習空間”。
今天我們講了原始人學習的四種場景:
營火,聽故事的地方,聽知識權威者講述;
水源,對話發生頻繁的場所;
洞穴,反思式學習的場所;
生活,將學習帶到實踐中去。
人類所有的學習過程都離不開這四種場景。
有時候學不好,不是老師不會教,也不是你不會學,而是場景沒用對。
傳統的課堂大多依賴“營火”式的學習場景,而我們需要從營火,走向水源、洞穴和生活。
真正的學習是一次冒險,就像人生一樣。
學會重新設計場景。
從營火、水源、洞穴、生活到全息甲板、元宇宙,技術,讓場景本身更具有學習力,也不斷讓終身學習者們釋放自己的潛力。
學習場景的革命,讓我們通過更好的教學模式和場景,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成長。